网站首页 > 研究论述 > 营销专题

创业失败案例集锦:这些创业公司为何会失败?

发布时间:2018-05-27 02:13:54 浏览次数:2217



案例1:一家明星创业公司的失败之谜

 

出现在东三环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时,吉伟已经两年多没有出现在媒体面前。

两年多以前,他是一位炙手可热的创业明星,他创办的博湃养车,用一年左右冲刺成为当时最大的汽车后市场O2O项目。有媒体报道称,博湃估值最高时为6亿美元,但吉伟自己否定了这一数字。

随后的2015年,短短一年,这个项目就走向了终点。

几乎在博湃养车消失的同时,吉伟也消失在外界视线中。不管是媒体还是同行,都不知道吉伟的去向。吉伟也从未对外界透露过他在那一年里,到底经历了什么。

但博湃并没有在人们的谈资中消失。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关于创业失败的报道中,屡屡出现博湃的名字。汽车后市场的创业也被贴上了伪风口的标签。这给行业其他参与者无疑带来了一定困扰。

“这个事情被反复提及,对行业是有误导的。我这两三年都是在努力证明,大家做的不是一件没有结果的事。”一位不愿具名的汽车后市场创业者说。

其实这两年,吉伟没有闲着。他仍然在后市场相关领域寻找机会,最近一个连接保险与后服务的平台型项目也将浮出水面。

跟两年前相比,他看上去少了些锐气,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短板和局限。

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一次关于创业者如何穿越黑暗隧道的报道,而是关于资本与人性、贪婪与克制、勇气与运气、个人与时代的故事。

踩油门

当被问及对《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这本书的评价时,吉伟的答案是:“故事太平淡,我的故事比他的精彩,惊心动魄。”

真正惊心动魄的故事是从2015年初开始的。虽然在2014年底,经纬创投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预言资本寒冬将至,但创业大潮在2015年初并没有很快降温。对吉伟来说,他感觉到的是更强的资本信号。

2015年2月,博湃拿到京东投资的offer,3月,在钱还没到账的情况下,博湃开始烧钱扩张。

当时博湃的CTO是原乐淘CTO,在乐淘经历过几死几生,他劝吉伟不要冒进,“老吉,公司都是死在拿到钱的时候,不会死在没钱的时候”。

“你别给我天天聊这些,别扯心灵鸡汤。”吉伟当时回复。

后来他才意识到,当时其实是博湃最危险的时候。“你刚拿到驾照,别人送你一辆法拉利,你上高速,一脚油门踩到时速300公里,那你只有死路一条。”吉伟说。

在京东投资到账前,为了快速扩张,吉伟和创始团队最高借了700万。等到京东的资金到账,才解了燃眉之急。

吉伟当时参考的是滴滴模式。“那场乱战是在滴滴和快的疯狂补贴消灭竞争对手、形成垄断的背景下发生的。在出行行业通过大量补贴获得用户、消灭对手的方法,被创业者错误地运用到这个行业里了。”上述汽车后市场创业者说。

除了京东,易车也是博湃的B轮投资方之一。两方加持,以及B轮1000多万美元的资金规模,除了给竞争对手带来巨大压力,也让吉伟有了足够的勇气把博湃的油门一踩到底。

“如今吃碗面要12块起,加个卤蛋都要2块钱,博湃养车的上门服务只收1块钱,你相信么?!”这是博湃当时在微信公众号中的推广文字。重磅补贴下,订单量也直线上升。2015年1月,博湃每个月订单有1万单左右,到了7、8月,每个月订单大概12万单。

同行的节奏也发生了改变。

“这个时候博湃已经跑起来了,我们也得跑。”一家当时跟博湃较量颇多的创业公司高管说,“其实我自己也不适应。”他当时要做一个决策,是踩油门还是踩刹车。他自称,那是他创业以来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候,“大概是我这辈子最纠结的两个月”。要不要跟着博湃打价格战?要不要去快速扩张?是维持现状地活着,还是做大规模去拿钱?

跟投资人讨论后,这家创业公司觉得必须要踩油门,“不踩油门的话,博湃拿了钱,我们拿不到下一轮的钱,可能就挂了”。

当时投资人的预期是,汽车后市场的这场乱战会在六个月后见分晓,但没等到六个月,结果就出现了。

倒在C轮前夜

2015年8月,博湃启动C轮融资。据博湃COO汪云翔回忆,当时计划融资1亿美金。按照当时博湃的传播口径,其业务总量已经是行业第2到第5名的总和。

“好多人都跟我说一定要给我们留一千万美金的份额。”吉伟回忆。但他发现到了9月,“傻了”,投资人电话不接,微信也不回。资本寒冬正式来临了。

但现在回忆,他觉得资本寒冬只是融资失败的一半原因,核心还是业务本身的问题。

他记得当时行业的普遍想法是做更多的订单,融更多的钱,而没有去考虑项目什么时候能盈利,全公司没有任何人去考虑成本结构是怎样的,“太可怕了”。

“当时是最绝望的时候。”吉伟说。一方面,他跟投资人说博湃的业务量很大,是行业最大,还会更大,但另一方面,他发现“兜里只有一个月的钱了”。

创新工场是博湃养车A轮投资方。2015年9月16日,创新工场管理合伙人汪华找吉伟去聊天。

汪华问他,“你的B方案是什么?”

吉伟说,“B方案早就开始实施了,从8月中旬开始所有的促销开始停掉了。”

但汪华告诉他,这不叫B方案,“B方案是这一年不融资还能继续活下去”。

“我傻眼了。”吉伟回忆,“一年不融资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裁员。”汪华跟他说,“既然你知道,还在等什么?”

当年9月份,博湃裁员300人左右,10、11月又各裁掉500人左右。等到11月底,原本1400多人的公司就只剩下大几十号人了。

订单也相应出现断崖式下跌。9月底,订单基本上砍掉一半,10月再砍掉一半,11月公司基本就在考虑怎么收尾了。

其他几家汽车后市场创业公司也采取措施抱团取暖。2015年10月29日,弼马温、e保养、卡拉丁、摩卡爱车、携车网五大公司联合发起成立汽车后市场联盟,呼吁从业者“诚心经营、健康发展,未来成为用户新的养车渠道”。

但博湃并没有出现在名单中。最终,博湃的线下团队去了庞大上门保养,后者隶属于经销商集团庞大集团。

2016年4月5日,博湃养车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认识这么久,第一次说再见》。文章中说,“这是一条伤感的图文消息,这一次没有福利,没有促销,没有赠送,这会是博湃养车公众号的最后一次推送。”

博湃养车的历史正式画上了句号。

对其他汽车后市场项目来说,博湃在此时的落幕也不是什么好消息,甚至是致命的,“行业信心全坍塌掉了”。

“如果博湃晚一个月出事,我们就拿到阿里的投资了。”一家汽车后市场创业公司的高管说。在博湃出事后,他们的项目也在阿里投委会被“挂”了起来。博湃倒下,失去了假想敌的阿里也失去了在这个领域继续作战的兴趣。“在那种情况下,如果连阿里都不投你了,谁还敢投?”

在他看来,如果他们拿到了阿里的钱,京东也不会放弃在汽车后市场的布局,就有可能持续加注博湃,博湃也许还有机会。

钱烧不出的未来

从新闻上看到博湃倒下的消息,吉伟在北汽集团的前领导给他打电话,问他要不要回去。吉伟觉得自己“永远回不去了”,“在这边(创业)做的事情可能是那边一年做的事。创业公司链条很短,今天说了,明天就执行下去,在传统公司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他觉得创业做的事情是对行业的巨大颠覆。他经常跟团队里的人说,“我们干的事情是写入历史的”。

从博湃的经历看,他是那种在创业中不顾一切、不留后路的人。

在2015年7月,博湃开始酝酿建立线下钣喷店。第一个钣喷店在9月开业。当时融资难已经露出苗头,而建设实体店又需要大量资金。“(建钣喷店)方向是靠谱的,但时机可能不太合适。”吉伟回忆。

从投资人角度来看,博湃应该把建实体店的钱留下来,后面清算时解决各种问题。但吉伟当时的态度是“我做不到”。“我和团队付出了3年的心血,你让我眼睁睁看着它倒下,我做不到。”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

一位行业人士告诉本刊,当时投资人对线下实体店更看好,因此博湃在线下店方面的动作,可视作为融资的最后一搏。吉伟否认了这一说法,在努力才有机会、还是有机会再努力的选择题中,他选择了前者。“创业者永远不知道这个事情是不是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可能做着做着就有机会了。”

不过他不否认自己曾一度迷失。博湃之所以走到今天,他总结了两个字:贪婪,“不是想着怎么做好一个生意,而是想怎么做大,怎么拿更多的钱,什么时候能上市”。

某种程度上,当时整个行业都陷入了困惑。

“自己一个人静下来反思,到底什么地方做错了,好像发现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错,但是每一步又不是明显的对。”一位汽车后市场创业者回忆说,“其实脑子那时是昏的,完全是按照你看到的表象去做的这个决定。如果是按照自己对做生意的本质的理解,不该这么做。”

在上述汽车后市场创业者看来,这个领域是没法通过烧钱把对手赶出去的。在那场混战中,这种方式反而让很多人自己把自己消灭了。比如博湃。

有投资人跟吉伟说,“死亡”是一个新的开始。

接受采访那天,是吉伟的新项目召开年会的日子。他说自己准备在年会上给大家放一部电影,《勇者行动》。其中有一个镜头是他最喜欢的:特种部队行军过程中,后面的人拍一下前面人的肩膀,代表可以朝前走了,后面不用考虑了,全搞定了。“这种无缝衔接和心理默契,是创业公司最宝贵的一块。”吉伟说,“有团队,什么都能做。”

“当时博湃在汽车后市场行业扮演了什么角色?”

“我不太适合说。”面对记者的提问,吉伟有些犹豫地回答道,“一个创新的模式给这个行业带来很大冲击和全新想法,所以今天提到后服务,还会提到博湃。大部分人还是看热闹的态度,但我觉得最有价值的是,创业者在面对诱惑的时候,怎么控制自己的节奏。”

案例2:互金创业者离场:曾经轰轰烈烈,一朝流水落花

 

创业者开始离场。

几日前,杭州某家P2P平台创业者对我说,砥砺数年,情怀全无,他“很失落地”准备转行,离开互金行业,去共享领域再找找情怀。

想当初,他下了很大的决心转行进入互金领域,现在“伤心”而去,免不了几句唏嘘。

这不是个案。

就网贷行业而言,全国都在做合规和备案检查,从近日释放的信号看,备案可能要延期,平台需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一)

持久战,打到最后难免变成疲劳战,疲于应付,无力创新,激情也就被消磨了。

笔者了解到,不少网贷平台都打起了退堂鼓,更多的平台则陷入到战略层面的迷茫期,不知道除了合规整改,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为备案后不确定性的未来提高一丁点确定性,让漂浮不定的内心稍得一丝安宁。

现金贷平台的“退出”来得还要更猛烈一些。

2017年12月初的新规之后,很多现金贷平台的业务在合规层面已经无法有效开展。有一些平台,胆子大,依旧在边做边看,赌一时半会查不到自己;有一些平台,已经转行,比如区块链和发币,追逐“暴利”的风口;还有一些大平台,则尝试在业务层面转型,降低利率,引入场景,艰难整改。更多的小平台,本来也是草台班子,三五个人,早早就散去了。与之相应的,还有一众现金贷超市创业者,也都不了了之。

第三方支付行业,纯粹的创业机构也越来越少。

支付具有网络效应,市场集中度高;支付是微利行业,也很难赚到大钱。中小支付机构,业务越来越少,剩下的只是牌照价值,比较好的归宿便是被“迟来”的巨头收入囊中,在某一个生态中活下去。

股权众筹的创业者,因模式整体的合规性问题,早已零落散去,几乎不在人们的视野中。连商品众筹,也越来越像商品预售,最终合流到新零售的大潮中,没有了金融的味道。

(二)

一朝流水落花,曾经也是轰轰烈烈。

得益于集中整改带来的密集曝光,互金行业于2016年走入大众的视野,全民关注。而站在从业者角度,行业的黄金期却在2016年之前。

2010-2013年,是创业者的黄金期,当前行业内的中流砥柱们,大多成立于这个阶段。随后的两年,互联网金融迎来股权融资的高峰,受益的,也是成立于这个阶段的平台。资本的助力,对于平台后续抓住风口,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2014-2015年,是打工者的黄金期,恰逢传统金融机构迎来转型阵痛,大批人才出走,互金迎来了第一波人才“正规军”。这批人赶上了互金行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期,得以大展拳脚,成就功与名。

2016年之后,环境变了,野蛮生长的“甜蜜期”过去,一如传统金融机构,互金平台开始学习如何“带着镣铐跳舞”。股权融资数量快速下降,在现金贷、ICO等少数几个回光返照式风口之后,行业开始走向规范与成熟。

规则变多、“束缚”变多、增长放缓,激情不再,不少创业者也就萌生了退意。

网贷行业成交量

不过,任何一个行业的持续发展,靠的都不是激情。激情靠刺激维系,刺激是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的产物,来源于野蛮增长的大快朵颐,这种刺激,走向规范的行业注定提供不了,金融业尤其如此。

问题是,对行业而言,不再靠创业者的激情维系时,就一定是坏事吗?

(三)

没有人能永远留在青春期,行业也是如此。

当创业者萌生退意时,人才却仍在流入。猎聘网发布的《2017年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金融和互联网仍然是人才净流入最多的两个产业,互联网金融兼二者之长,依旧是人才求职的香饽饽。

网贷行业人才净流入率

行业野蛮增长时,创业者的肾上腺素在涌动,人才在观望;行业逐步规范发展时,创业者觉得疲惫,人才却看到了希望。

与创业者不同,人才要的是可预期的稳定增长,是诱人的薪资,而这些,逐步规范的互联网金融行业都可以提供。《2017年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的数据显示,金融业的平均年薪是22.17万,互联网行业的平均年薪是20.03万元,在各行业中位居前两位。

人才的流动往往是衡量行业前景的重要标志,既然人才还在净流入,说明行业前景仍然向好,那创业者内心的失望与无奈,又从何而生呢?

也许,是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态调整问题。

监管环境变了,市场环境跟着变,之后客户需求也会变,企业经营模式要变,创业者的角色也要变。

正如德鲁克所说,“企业不是以改变顾客为目的,而是要以满足顾客的需求为宗旨”。对创业者而言,面对日益规范的发展环境,需要适应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角色转变。

只是,从创业者到企业家,并不容易。

创业多由理想驱动,创业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创业者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偏差,即企业成了创业者自我实现的工具,企业的方向不由市场和客户决定,而是随创业者的理想而动。

然而,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渐渐有了自身的生命和使命,这种使命很可能有悖于创业者最初的设想。

此时,创业者需要在自身理想和企业社会使命之间做一个抉择,究竟是企业继续服务于创业者的理想实现,还是创业者去服务企业的外部使命?

对创业者而言,这可能是个颇为痛苦的抉择,也可能是决定一个创业者能否蜕变为一个企业家的重要界限。

(四)

我们都明白,很多事情不以人力为转移,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个人成长,都难免会遇到很多的无可奈何。从心底认可“人不与势争”,这点很重要。

我个人很欣赏《基因之河》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讲过的一句话,“大自然并不残忍,只是无情地不偏不倚罢了,这是人类最难学会的课程之一,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承认事情可能既不好也不坏,既不残忍也不仁慈。”

我想,这句话也适合所有的创业者。历史洪流和行业规律,代表了某种客观性和必然性,不必把太多的主观因素考虑在内。

在进化的长河中,对于个体的存亡,DNA既不会知晓,也不会挂牵。所有的无可奈何,可能都是命中注定。

新阶段,新要求,与其在情绪上伤春悲秋,倒不妨顺势开启下一段征程,不带一丝情绪。

 案例3:这个曾火遍全国的国民创业品牌如今后会无期!

 

再次见到陈年,已是2017年3月,他在某视频节目中痛骂周杰伦是垃圾。要不是因为这件事,很多人都以为凡客已死了。

我一直以为我自己,是在向上飞。耳边传来的声音,似乎非常美。我没想到我是在。往下坠 。 郑钧——《第三只眼》

陈年的互联网思维

独自登顶峰,高处不胜寒!

凡客最巅峰的时候,应该是在2010年左右。

当时整个中国只有两个服装品牌:一个叫凡客,一个叫其他品牌。

2010年的暑假,韩寒、王珞丹、成龙、芙蓉姐姐等穿着凡客的80后偶像们癔症般冲刷着全国的电影院、公交站、报刊亭,也让我有我态度的“凡客体”一夜爆红。

「 我抽烟,我喝酒,但我还是特么的好女孩 」

「 爱网络,爱自由,我只代表自己」

那一年,凡客的衣服卖出了3000万件,创始人陈年豪言,接下来的2011年,凡客要卖出1亿件服装。

一个单一品牌卖到1亿?除了《圣经》和《毛选》,这世上再也没有几样东西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了!

但是陈年就是特么的自信。

陈年的自信来自己凡客让窒息的增长率:从2007年凡客创立到2009年这三年,凡客的平均增长达到29576%,这是一个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敢想象的数据!

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不知道凡客的营销有多残暴:一件体恤29元、一双帆布鞋69元,全场包邮!

而且,只要有人打开你微博、QQ空间里凡客推送的链接购物,你就可以得到20%的佣金!

看起来,我们这个星球已经阻挡不住凡客的扩张了!

然而,人生最大的错觉是:你以为到了高歌猛进的时候,其实,下一步还是深渊。

2012年1月,拉风的凡客开年会了:那年凡客的年会不叫年会,叫 “盛典”;盛典的举办地不是高级酒店,而是国家会议中心;宴请的嘉宾不仅有韩寒、王珞丹、黄晓明、李宇春等人,还有德艺双馨的爱情动作片艺术家苍老师。

那一年,凡客的业绩还在一路狂飚,但是江湖上关于凡客的流言汹汹。

陈年用这个高调的年会表明:世界这样美好,凡客依然多娇。

此前,京东CEO刘强东先是在微博上暗示京东将有“大动作”,后来又称“京东在2012年将迎来25000名新同事”——看来,京东收购凡客已昭然若揭。

在年会上,陈年在致词中承认凡客在2011年犯了错:大规模的扩张造成库存过多。

心领神会的苍老师马上手书“有梦想,爱凡客”的书法以赠。

接下来,凡客投资人雷军、薛蛮子、凡客创始人陈年都一脸邪念地和苍老师拥抱。

随后的几天,这些照片一直活在报纸的头版。

一直到这个时候,陈年还在梦想:利用名人效应迅速扩大凡客知名度,把销量抬上去,实现来年100亿的销售目标,大踏步向公司上市发动冲刺。

这就是陈年的互联网思维!

曾经中国最大的垂直电商

凡客诚品由陈年于2007年创立,经过几年的发展,当时的垂直电商领域,凡客自称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

那是陈年和凡客最好的时代,也是只属于凡客的时代。

那么,凡客为什么会这么火?

其一,凡客的快速崛起,恰好赶上了电商崛起和直销这两趟快车,陈年又是互联网领域的老司机,通过交站亭广告形式做低价爆品,凡客一炮而红。

其二,陈年将他的文青气质完美地注入到凡客,并赋予了凡客新的时代特征。

比如说,火爆大江南北的凡客体,是因为消费者在凡客体中找到了自己,找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草根但积极向上的气质,不端不装,凡客就是这么有态度!

其三,凡客是当时第一个把跨界营销做到极致的人。

当时,中国最小资的杂志叫《读者》,《读者》的广告页上就印有凡客的款式;当时,中国最草根的创业家叫雷军,而雷军正是凡客的投资人。

因为业绩上的一往无前,当时很多投资人对凡客寄予厚望,经过8年7轮融资,凡客一共获总额超6.2亿美元的投资,最高估值达50亿美元。

其中,雷军领投了1亿美元。

雷军说过:凡客的成功至少99%,除非重大不可饶恕的错误!

雷军后来调侃道:“我人生最倒霉的事情是投了凡客,以后只能穿凡客的产品。”

凡客被自己的野心撑死了

凡客体爆红后,业务进入高速扩张时期,但这时候,它做了很多奇怪的事情。

比如说, “生于1984”的文案:

关于1984的故事很多:1984,大学生欢呼小平您好;1984,MJ美加巡回演唱会,观众达200多万人次;1984,新中国首次亮相奥运,零的突破;1984,苹果推出划时代的个人电脑,还有乔治奥威尔那本著名的小说。

从营销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很模糊的主题,像凡客当时同样模糊的定位: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要理解凡客的1984太费力了,很难像质朴的凡客体那样形成一种共鸣。

而且,你让1985怎么办?

再比如说,扩大品类。最后各种奇怪的东西都在凡客网站上出现了,包括拖把,拖地的拖把!

凡客为什么要这样做 ?2011年,陈年给自己定了个100亿的销售目标,而2010年凡客的销售是20亿!5倍的销售指标啊!

要知道,当年阿里一年的销售额也只有100亿,而阿里是一个多品类的平台,自己不创造品牌,凡客想用单一品牌达到阿里的销售额,多少有些不切实际。

就像刘强东说的,服装本身不是购买频率特别高的品类,同一间办公室里,有两个人穿一件同样款式的衣服已经多余了。

但是被高速增长迷惑的陈年根本不信这个,在100亿销售额目标的刺激下,凡客疯狂扩大购买人群和增加品类。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低价策略和产品线的无限制扩充,让凡客根本没有能力维持基本的质量品控,以至于到手的牛仔裤都可以直接用手撕开。

另外,凡客承诺的“30天无理由退货”也得不到落实,凡客的诚信下滑。

更可怕的是,由于成本的大幅增加和产品线的大面积扩张,凡客的库存危机出现,资金链终于不可避免地断裂了!

于是,凡客开始裁员自救。

为了裁员,陈年把公司从市中心搬到偏远的亦庄:还想干的就跟我走,不想干的发路费走人。

就这样,凡客终于被不切实际的目标给作死了。

这也说明:陈年只懂营销,不懂产品的能力边界。

后会无期

在凡客成功地错过了中国B2C电商发展的黄金年代时,天猫、京东却成长起来,现在已成为电商行业的领导者。

这时陈年的心情,有几人能够体会?

再见陈年,已是在2017年3月,他在某视频节目中痛骂周杰伦是垃圾。

要不是因为这件事,很多人都以为凡客已死了。

这件事本身也说明,现在的陈年根本无力应付这个变化发展的时代。

就像《后会无期》唱的:当一艘船沉入海底,当一个人成了谜,你不知道,他们为何离去,那声再见,竟是最后一句。

要知道,周杰伦的粉丝基本都是年轻人,这些人是消费的中流砥柱,而当年的凡客也是靠着年轻人才迅速崛起的。

陈年这是置死地而后生,还是对这个时代的最后告白?恐怕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就像我们对凡客的感情,曾经,它就像弹弓、玻璃球一样,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但这种记忆终归会谈忘。

不过,凡客还活着,还是祝福它吧!

案例4:五个月亏损三百万,雷厚义为创业者留下血泪忠告

自14年“双创”制度拉开帷幕以来,大量的创业者投身到了创业的宏图伟梦之中,涌现出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年轻创业者,诸如程维、戴威、娄楠石等等。但我们要记得马云说过的一句话,一百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成为了创业者,而一百个创业者中只有一个人走向了成功。

 

前段时间创投圈中传出80后创业者茅侃侃在家自杀身亡了,也是在这时候,很多沉浸在暴富美梦中的年轻创业者门才看到了创投圈中残酷冷血的一面。创投圈不相信眼泪,只有成功和失败,在光鲜夺目的成功者背后,还有无数黯然腿长的失败者。

今天这篇文章,讲的就是一位年轻的90后创业者,在17年的时候蹭着共享单车的热度进入了共享单车市场,成立了一家做贡献单车的公司悟空单车,而五个月后宣布出局,净亏损三百多万。

在五个月中,悟空单车创始人雷厚义的创业方案不算太差,有完整的公司运营策略,市场规划和融资计划等等,还制定了非常前卫的共筹单车策略,通过城乡小商家进行融资进一步扩大市场。可惜,创业失败了,而且只坚持了五个月就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失败?雷厚义把最大的原因归结为单车被盗,花费巨额成本投入的1200辆单车,90%的车子都“凭空蒸发”了。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这笔钱找不回来,几乎就给雷厚义的悟空单车直接上了死刑。

如果悟空单车能够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融资渠道进行输血,公司还有生存下去的可能,但遗憾的是,因为共享单车本身的利润就很薄,成本回收周期漫长,悟空单车前期就不盈利,自然没有投资人愿意入伙,在拿不到新融资的情况下,雷厚义只能黯然出局。

这不仅仅是悟空单车这一家的情况,几乎所有的共享单车小公司都面临同样的局面,没有钱,最终被活活“穷”死了。

如今资本市场早就过了几年前“人傻钱多”的暴发富时代了,投资者只会选择有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而这类公司靠着不断的资本输血,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加快形成规模效应,还享有产业链上端的廉价资源,以及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免费口头推广,雷厚义用一句话形容了这种情况,叫做头部资源太集中。

“行业最早那几家也是可以做成的 ,这是先发优势。后来的人没有十倍的兵力、资源就不要进去了,你做不大。”雷厚义这样说道。

所以把握创业风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雷厚义又如实劝告创业者们:“创业不要盲目追风口。风口不是追上的, 而要等出来的,需要在一个行业深耕,机会来的时候才会有所准备。”

 

可以说,悟空单车的失败,很大原因就是跟风造成的,雷厚义在最初的时候可能也有周全的想法和准备,可惜计划跟不上变化,最终落得了一个残酷的败局。

最后小编要说的是,悟空单车的遭遇还有雷厚义的这番话,都会创业者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分享出来以供创业者们学习参考。

 

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深南东路5002号地王大厦703室

沈坤专线:13825239378  邮箱:524634186@qq.com

沈坤微信:pox2000  公众号:沈坤策划(skhxsw)

友情链接:亿企顺财务   

Copyright © 2014 深圳市双剑破局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网友投稿请寄:524634186@qq.com

网站编辑:王宏、水涛

技术支持:百隆玛网络   

粤ICP备2022004909号